白额山鹧鸪

Arborophila gingica   Gmelin
   

  310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额白;头顶栗色;眉纹白色具黑斑;颏、上喉锈红色;下喉及胸具宽阔的黑、白、深栗色形成特别显著的“三色半月形项颈”。
形态 雄性成鸟:额和头的前侧白色,向后扩展成一条白色而具黑点的眉纹,延伸至后颈;头顶、颈和后颈栗褐色,后颈具黑斑,其下部近乎黑色;各羽两翈具鲜黄和白色斑:头侧锈红色,而具黑斑;耳羽暗栗褐色;自背至尾橄榄褐,腰和尾上覆羽,各羽近末端处有一个椭圆形黑斑,外侧尾羽的内翈亦杂以大、小黑斑;内侧肩羽与背同色;外侧肩羽和三级飞羽栗色,具大形橄榄灰和黑色斑;翅上覆羽褐色,羽缘淡栗色,羽端橄榄灰色;飞羽暗褐,次级飞羽外翈缘以淡栗而近于黄色。颏、喉淡锈红色,下喉具宽阔的黑色横带,下为白色及深
栗色横带,形成特别显著的三色半月形项领;胸及两胁铁灰色,两胁羽缘具栗斑;腹灰白;尾下覆羽黑色,羽端白色或白而沾棕。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脚鲜红,爪红褐色。
雌性成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后颈基部近乎橙栗色;整个尾部橄榄褐,而很不明显地杂以波状纹;尾下覆羽栗与白色,仅羽基稍为黑色(据拉图史,1931一l934)。
量度:
性 别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2) 223—245 23.6—23.7 146—147 55 42.1—45.4

大小

量度:
性 别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
♂♂(2) 223—245 23.6—23.7 146—147 55 42.1—45.4
;

生物学

生态 栖息于海拔700—900米的树木繁茂的山地。白天,几乎无声地蹲伏,或在有稠密下林的林间地上寻觅种子、浆果、昆虫等为食。行动隐蔽,不易被发现。
黄昏时,它们从不同地方发出一种音调急速增高且连续7—8次的吵噪的啸声,彼此呼应,很快地它们就来到夜宿的栖息处。
繁殖时期4—5月。卵常产于灌木或大树下落叶层的低洼处。卵的形状与本属其他种类一样,是梨形,呈白色或淡褐色。每窝产卵一般5—7枚,有时更多。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海拔700—900米的树木繁茂的山地。白天,几乎无声地蹲伏,或在有稠密下林的林间地上寻觅种子、浆果、昆虫等为食。行动隐蔽,不易被发现。
黄昏时,它们从不同地方发出一种音调急速增高且连续7—8次的吵噪的啸声,彼此呼应,很快地它们就来到夜宿的栖息处。
繁殖时期4—5月。卵常产于灌木或大树下落叶层的低洼处。卵的形状与本属其他种类一样,是梨形,呈白色或淡褐色。每窝产卵一般5—7枚,有时更多。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繁殖时期4—5月。卵常产于灌木或大树下落叶层的低洼处。卵的形状与本属其他种类一样,是梨形,呈白色或淡褐色。每窝产卵一般5—7枚,有时更多。

国内分布

产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及广西中部(留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本种山鹧鸪分布较广,数量较其他山鹧鸪为多。其肉嫩,味美。有一定产业意义。若能进行驯化饲养,可供食用,并可展出,供观赏用。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本种山鹧鸪分布较广,数量较其他山鹧鸪为多。其肉嫩,味美。有一定产业意义。若能进行驯化饲养,可供食用,并可展出,供观赏用。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蜂须贺正氏(1944)认为白额山鹧鸪与海南山鹧鸪是亲缘关系最亲近的两个种。我们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白额山鹧鸪与红喉山鹧鸪的亲缘关系比之与海南山鹧鸪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其理由:(1)这两种山鹧鸪的背部均为橄榄褐色,而缺本属其他各种所具的黑色横斑;(2)它们的腰和尾上覆羽都具圆形黑斑,而别种却具一个宽阔黑色横斑(环颈山鹧鸪是三角形黑斑);(3)两种山鹧鸪的头侧、尾上覆羽、胸、两胁以及裸露部分——虹膜、嘴及脚等的颜色一致或极相似。